滚筒间距的设置需根据小件货物的**尺寸、重量、形状**以及**输送机运行条件**综合决定。以下是具体分析和建议:
---
### **一、关键影响因素**
1. **货物尺寸**
- **最小长度**:滚筒间距需小于货物最短边的 **1/3~1/2**,避免货物纵向倾斜掉落。
*示例*:若货物长度为 `L`,则间距 `S ≤ L/3`(常规情况)。
- **宽度/厚度**:货物宽度应 ≤ 滚筒直径的 **1/2~2/3**,确保货物能稳定放置在滚筒上。
2. **货物重量**
- **轻量小件**(<1kg):可适当放宽间距(参考下限)。
- **较重小件**(>5kg):需缩小间距以提高稳定性。
3. **输送速度**
- **高速运行**(>1m/s):间距需更小(减少惯性导致的偏移)。
- **低速运行**(<0.5m/s):可适当放宽间距。
4. **物料形状**
- **规则形状**(如圆柱体、长方体):按最小边计算间距。
- **不规则形状**:需模拟测试或预留更大余量。
5. **滚筒排列方式**
- **平行滚筒**:侧重纵向稳定性,间距需控制货物长度。
- **交错滚筒**(如啤酒瓶输送线):横向约束更强,可适当增大间距。
---
### **二、通用参考标准**
| 货物类型 | 推荐滚筒间距(mm) | 说明 |
|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轻薄小件(如纸箱) | 50~100 | 需配合防滑滚筒或导流槽。 |
| 圆柱形小件(如瓶盖) | 80~150 | 间距略大于直径即可。 |
| 扁平小件(如芯片板) | 30~80 | 需保证滚筒直径 ≥ 厚度的2倍。 |
---
### **三、动态调整方法**
1. **公式估算**
```text
S = min( D × k, L / 3 )
```
- `S`:滚筒间距(mm)
- `D`:滚筒直径(mm)
- `L`:货物最小长度(mm)
- `k`:安全系数(一般取0.8~1.2)
2. **现场测试**
- 安装临时滚筒,逐步增加间距至临界点(货物开始晃动但不掉落)。
- 测试不同负载下的稳定性(满载 vs 空载)。
---
### **四、防掉落优化措施**
1. **加装辅助结构**
- **侧边挡板**:防止货物横向偏移。
- **防滑纹滚筒**:增大摩擦力,减少滚动滑动。
2. **调整滚筒布局**
- 使用 **锥形滚筒** 或 **渐变间距** 缓冲物料冲击。
- 对轻薄货物采用 **密集排布**(如双链式输送机)。
3. **控制输送参数**
- 降低启动加速度(<0.5m/s2),减少惯性影响。
- 加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货物状态,异常时停机报警。
---
### **五、注意事项**
- **滚筒直径选择**:直径越大(如Φ80mm以上),支撑稳定性越好,可适当放宽间距。
- **倾斜角度**:若输送机有倾角(>5°),需缩小间距或增加防滑设计。
- **定期维护**:检查滚筒是否磨损变形,避免因表面不平导致货物偏移。
通过合理设计间距并结合辅助措施,既能保证小件货物不掉落,又能降低设备成本!